第十一集:画作完成
时光磨砺
北宋仁宗年间,汴京的四季在岁月的流转中更迭交替,而张择端也在这座城市的角落里,默默为他心中那幅宏伟的画作倾尽心力。从最初萌生出绘制一幅展现汴京全貌的画卷想法,到如今,已过去了好些年头。
那些年,他每日天不亮便起身,背着画具,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。无论是寒冬腊月,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,还是炎炎夏日,酷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,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。他观察着街边早点铺子升起的袅袅炊烟,看着那热气腾腾的炊饼、胡饼从蒸笼里端出,食客们围坐在一起,边吃边谈笑着当日的营生或是坊间趣事。
记得有一回,在一个春雨淅淅沥沥的清晨,街道被雨水打湿,泛着光亮。张择端来到虹桥附近,雨滴顺着伞沿落下,打湿了他的衣角。但他的目光却紧紧盯着虹桥上那来来往往的行人与车马。一辆满载货物的骡车正准备过桥,车夫吆喝着牲口,小心翼翼地把控着方向,而对面迎来的几个骑马的官人,正勒着缰绳,似乎在与骡车的车夫交涉着谁先过桥的事儿。周围的百姓们也纷纷驻足围观,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。张择端赶忙找了个能避雨又不妨碍观察的角落,快速地将这生动的一幕勾勒在随身携带的画稿上,雨水溅到画纸上,晕开了几处墨痕,可他却顾不上这些,满心都是要把这鲜活的场景记录下来。
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,汴京郊外的稻田一片金黄,微风吹过,稻浪翻滚。张择端沿着汴河一路走去,河面上船只穿梭,有的是载货的大船,船工们喊着号子,齐心协力地摇着橹,船帆鼓鼓的,借着风力前行;有的是小巧的游船,船上的达官贵人或是文人墨客,正悠然自得地欣赏着两岸的景色,吟诗作画,丝竹之声隐隐传来。张择端坐在岸边,一坐就是一整天,仔细描绘着船只的结构、船夫们的神态动作,还有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。
困境与坚持
然而,这漫长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张择端的生活时常陷入困境,为了购买作画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维持日常生计,他不得不接一些零散的绘画活儿。有时是给富商家的屏风绘上精美的花鸟图,有时是为新开张的店铺绘制招牌幌子。可即便如此,所得的报酬也只是勉强糊口,常常连质量上乘的画绢都买不起。
有一段时间,他的住处漏雨,可囊中羞涩的他根本没钱修缮,只能在屋内摆上各种盆盆罐罐接水,自己则蜷缩在角落里,尽量护住那些已经完成的画作部分和珍贵的画稿,生怕它们被雨水浸湿损坏。夜里,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,他也曾心生迷茫,想着自己这般执着到底值不值得,可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子,照在那未完成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上,他心底的信念便又重新燃起,仿佛那画卷有着一股无形的力量,催促着他继续前行。
在创作技艺上,他也遇到过不少难题。比如要在有限的画幅里精准地展现出汴京如此宏大且繁杂的场景,既要保证各个部分的细节清晰,又要让整个画面和谐统一,这着实考验着他的构图能力。有时候,为了确定某一处建筑或者人物群体的布局,他会反复修改画稿,画了擦,擦了画,原本平整的画纸都变得皱巴巴的。还有描绘人物神态时,如何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情和动作,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,这也让他费尽心思。他常常在汴京的热闹处一坐就是几个时辰,就为了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极具感染力的人物瞬间。
挚友相助
好在,张择端身边还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挚友,在他最艰难的时刻伸出了援手。好友李明,是个经营文房四宝的商人,知晓张择端的窘况后,时常会送来一些优质的笔墨纸绢,还总是笑着说:“择端兄,你这画将来必定是传世之作,我这点投入算得了什么,可不能让这等佳作因材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