虐华北大地的旱正日见减少。许多地区正在渐渐的重新成为鱼米之乡。
相比于开疆拓土。或许这种本土环境的改变。才是更让人欣慰的事情,毕竟,无论是将来大明的土地有多么辽阔。无法改变。中原永远是这个文明核心的事实。
整体自然环境的好转,对于大明的将来是有义的。对于这一切。朱明忠在眼里,乐在心里,但是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讨论过这个问题。只是固执地推动着一些他认为正确的事情。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。
而这种固执所带来的同样也是一种疲惫。有时候他甚至感觉自己有些精疲力尽,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想好好的休息一番。
“其实,要是能成天过这样的日子,倒也不错。”
看着山间的流淌着的溪水,朱明忠自言自语道。
二十一年了!
确实也够累的!
其实,也差不多是时候,让太子接触国政了。毕竟。太子才是将来大明的继承者。
想到已经二十几岁的太子,朱明忠默默的的想到。也许是时候,让他处理国政,慢慢的主持国家的大事。如此一来,自己既可以做个有实无名的“太上皇”,也可以在一旁看着他处理国政的能力。
这样,也算是磨练吧!
当然也是一种锻炼。有自己在一旁看着他。肯定不会出什么乱子的。即便是出了什么乱子?自己也能够在一旁及时纠正过来。
也许是时候了。
突然,身后的话声,打断了朱明忠的思绪。
“陛下,刚才有信使送来了一封朝里的电报。是催陛下回朝的。”
“电报中可有提到有什么事吗?”
“这个,倒没有。”
“那就不用急了。”
朱明忠笑道。
“他们是看不得朕偷闲啊,他们忙,也不想让朕清闲,哎,朕其实也是挺辛苦的,昨天一整天没消停。就像是追的这只豹子,追了整整几个小时,哎,怎么就没人帮朕把猎物都赶到眼前呢?”
想到另一个时空中,动辄猎虎数头,鹿兔上百只的“明君”,朱明忠忍不住嘲讽了几句。不过也仅仅就是如此了。
“奴才们把野物赶过来,说白了也就是为了讨好主子弄虚作假,由小见大,整个官场上,必定是为讨好上官弄虚作假,身为人君,非但不去制止,反倒自以为得意,天下要是有这样的明君,那史书里也就没有昏君了。”
陛下的话让王瘐深以为然道。
“陛下所言甚是,臣当年年幼时,尚不知为何陛下曾痛斥官员奏折中夸张言语,甚至令于奏折中书写“日行千里”的官员,去走上千里,做不到立即罢官、流放,等后来考上了讲武堂,臣总算是明白了陛下的苦心,春秋笔法、文人夸张,看似颇显文采,可是于施政中非但无太多用处,而且还会误导朝廷,引发祸乱,就像当年北直隶大旱,有官员奏讲“北直隶赤地千里、饥民千万”,如此夸张,虽看似好意,可是于朝廷非但无用,反而会导致朝廷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,无法急时赈灾、救济,无法根据灾情轻重缓急,调整救济,若有失误必定会导致民乱,所以,陛下才会下旨,将上此类奏折的官员,一率革职流放,从此之后,我大明官场一改往日作风,再到后来郯城地震,各地皆如实上报房屋倒塌以及人员伤亡,还有灾民数量,如此,才有了后来朝廷分轻重缓急,调派物资,才使得大灾后百姓人心安定,未导致灾难大饥。”
王瘐的话,让朱明忠略点下头,然后说道。
“不仅仅是如此,更重要的是,其实旧时的奏折的“文词夸张”,其根源是官员懒政,施政办事必须要有准确的数字基础,就像户部开支,难道也是随意编出一个数字来?这显然是不合适的,所以,朕当年治的是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