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:梦醉 第一章(1 / 6)

北宋政和元年上元节

上元之时的汴京,日色还未来得及消失在天际,灯火就从大街小巷升起。其中最繁华的莫过于宣德门前的御街了。放眼望去,整条御街都是用锦绣彩旗搭建成的山棚,上面绘着各类神仙故事或者才子佳人的形象。山棚横向排列有三道门,每道门上都有鎏金镶玉的招牌。中间的是“都门道”,左右两边分别是“左右禁卫之门”。彩山两边是用五彩扎成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,他们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,高大又不失喜气与祥和。在灯山的最高处,人工抬高的水积聚成一湾碎玉,形成了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,瀑水映着流转的彩灯,光影随之四射飞溅,美轮美奂如同仙境。彩山两边的大门上,用草把子扎成二龙戏珠,然后用青布蒙上,密密麻麻地挂上灯,远远望去,就像是两条灯龙在飞跑。从灯山到宣德楼的横大街有一百多丈远,全部用荆刺围起来,叫“荆盆”,里面摆上两根几十丈高的长竿。长竿用五彩布装饰,上面纸糊的百戏人物,在风的吹动下宛若飞仙。

华灯初上,各色表演就迫不及待地开演了。耍杂,歌舞百戏、蹴鞠、杂技,吹箫的,敲鼓吹笛的,说评书的,卖药算卦的,猜谜语的,都聚在这里。街上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,人们摩肩接踵。平日里在朝堂上谨小慎微的高官除去襆头,换上绸袄,扶老携幼,流连街市,谈笑风生。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女子戴铺翠冠,雪柳蛾儿,精妆细扮,嬉笑市井,纵情欢闹。据说皇帝会携妃嫔登宣德楼赏灯呢,各家女儿心里都怀着一丝丝说不清的期待,笑语盈盈地迈着小碎步,在街上溜达。好一个盛世佳节!

“小豫,看这里,绿树村边合,打一字是什么?”李睿把身边的小孩抱起,指着高悬的灯谜问。小孩盯着花灯瞅了一会,说“绿、树、村三字的“边”分别为“糸、木、木”,再合起来为“綝”!”

“哈,我的小豫真聪明。这是一句诗,小豫知道出自哪里吗?”“过故人庄,孟浩然,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”

“对了!真棒!”李睿把胡子拉碴的脸往李豫脸上亲昵地蹭,惹得李豫咯咯地笑,“爹爹,别扎我,痒!”

李睿一行人来到另一组花灯前——那是一只大孔雀和几朵仙云,孔雀昂首欲飞,双翼平展,翼端的流苏随风轻舞。灯下悬着写有谜面的字条——孔雀东南飞。李睿问几个孩子“小豫,恪儿,嫣儿,你们谁能猜出这个谜语?”

李嫣正在目不转睛地盯着花灯旁边的首饰摊子。那上面有几支攒珠坠络的簪子,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,闪闪发光,映在李嫣满是星辰的眸子里,让她移不开眼睛。

李小娘见此状,在旁边戳李嫣,小声说“嫣儿,你爹问你呢。”李嫣刚刚抬起头来,还未来得及读完谜面,就听见李豫的声音“是‘孙’这个字!”李嫣瘪瘪嘴,低下头去接着看摊子上的首饰。

“说说看,为什么?”李恪问道。“孔之东,雀之南,飞走就是消失了,只剩下‘子’和‘少’字,合起来就是‘孙’。”“好,好!说得好。”李睿称赞。

“爹爹你光夸小豫,怎么没见你这么夸过我?”李恪不满了。“你是哥哥,怎么还跟小豫争风吃醋啊?”李夫人王素缃亦嗔亦喜地训斥她十一岁的儿子。

“唉,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啊!”李恪抱着双臂“慷慨陈词”道。李豫趴在父亲的肩头,两只紫葡萄般的眼睛滴溜溜地瞅着哥哥,脸上露出一抹机灵的笑容”那哥哥的意思是,爹爹不是‘君子’,不是‘达人’,所以让哥哥失了时机,错过天命,怀才不遇了?”

李恪一下子把李豫从父亲怀中拽下来,揉捏李豫的脸蛋,假装生气地说“哪有你这么跟哥哥顶嘴的,知不知道要以孝悌为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