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投降的魏国公徐文爵……之父。
虽然原历史上大明的完蛋是因为内部各种***事太多引起的并发症,南京失陷之前江北全丢,史可法都殉国了,这时按理说强揪着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魏国公徐文爵骂,好像也没多大意义。
但是,高务实依旧十分鄙薄此人,大明养你们徐家在南京当了两百多年的土皇帝,南京失陷时你作为徐家话事人,即便拿不出任何挽救危亡的手段,至少也应该有一死报君恩的坚定,结果就这?养你还不如养条狗,狗都比你有志气。
因为这个关系,虽然原历史上的徐弘基好像没什么大问题,但高务实成见在先,觉得此公教子如此,自己想必也强不到哪去,只是生逢其时,没碰上生死考验罢了。
书归正传。皇帝车驾缓缓驶入孝陵,陵园内早已是庄严肃穆。陵园的入口处,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,上面刻着「孝陵」两个大字,苍劲有力。牌坊之后,是一条长长的神道,两侧排列着石人石兽,形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
到了这里,圣驾驻跸,皇帝在高务实、徐弘基的搀扶下下了车来,与陪驾众臣按照次序鱼贯而入。相应的一些繁琐礼仪,此处按下不表。
等君臣就位,仪式正式开始。礼部尚书于慎行再次充当司仪,高声宣读祭礼流程。他虽然年迈,但因为皇陵修建之时就考虑到了收音问题,此刻却也显得声音洪亮,一句句话都回荡在广场上空。
首先是奏乐献舞,各类相应曲目声震四野,响彻云霄。乐师们演奏得铿锵有力,展现了大明朝的繁荣昌盛。
随后,朱翊钧在高务实与徐弘基的引导下,缓缓走向祭台。他手持祭文,面向太祖陵寝,心中默念着……大概是对太祖的敬仰与感激之类的话。当他正式宣读祭文时,全场静默,只听得见他的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。
「朕以凉薄,得承大统,御极以来,夙夜勤谨,唯恐祖宗英明受损,百姓生计维艰。今亲至孝陵,秉虔诚之心,恭祭我大明太祖高皇帝之灵。
太祖皇帝开创肇始,奠万世之基,功高盖世,德被四海。朕承太祖之遗训,御极天下已三十载,夙兴夜寐,矢志不渝,文治武功,皆有所成。」
「朕闻安邦以文,因之开海通商,故万国来朝,物产丰饶;劝课农桑,故百姓安乐,五谷丰登;扶植工商,故百业兴旺,国库充盈;改革驿路,故万道顺畅,信息通达。此皆太祖皇帝之遗泽,亦朕辛勤恭谨之所报也。」
「又闻定国在武,因之收复安南,南疆重归版图;北定蒙古,草原得以安宁;痛击倭寇,海疆再无烽烟;光复西域,胡虏不敢正视;接纳朝鲜,天朝之所威光!此皆太祖盖世武功之所承,亦朕继往开来之所报也。」
「朕知今日功成,皆赖祖宗庇佑,群臣辅佐,百姓拥戴。故于今日清明,率百官拜谒孝陵,缅太祖皇帝之功德,告列祖列宗之英灵,彰大明之国威,励后世之儿孙。
愿朕子孙,勿忘祖宗创业之艰难;愿朕臣工,勿忘读书习武之本念;愿朕百姓,勿忘巍巍华夏之正朔!念兹在兹,殷之切之,其言其心,俱在此中。」
祭文宣读完毕,朱翊钧将祭文放在祭坛上的火盆中焚烧,象征着将他的祭言传递给太祖皇帝的在天之灵。随后,他再次跪拜,全场的文武百官和士兵也跟着跪拜,场面庄严肃穆,令人动容。接着,是献牲、焚香、敬酒等仪式,每一步都严格按照礼制进行,无一不体现出这场拜谒孝陵仪式的重大政治意涵。
与孔庙事件不同,此次拜谒仪式结束后,朱翊钧没有「多生事端」,而是在高务实、徐弘基的陪同下,依礼缓缓离开了孝陵。
作为一位已经被京华系宣传机构大肆宣传为万历中兴的圣君,他当然是知道轻重的。这场仪式不仅仅
是一场对太祖皇帝的祭拜,更是一